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被社會遺漏的一塊,關於那些雙性戀...

引自內文:
近年來關於同志╱雙性╱跨性的題材愈加受到注目歡迎,儼然成為消費市場中非主流中的「主流」。儘管台灣的性別研究與同志運動落後西方數十年,但80年代末期之後,以奇蹟似的速度急起直追,我們從同志、酷兒╱怪胎、一路走到跨性別,在研究論述上幾乎毫無時差地與國際「同步接軌」。
有人憂心,這論述上的「突飛猛進」恐怕過於快速、跳躍,是否可以接合在地文化脈絡,根基紮得夠不夠穩當深入,都值得深思觀察。不過至少,就在這些斷裂和跳躍之中,某些議題似乎真的就跳過了、存而不論了,比方說,雙性戀。
除了「酷兒」的範疇,要談雙性戀,恐怕就要到「同志」的主題裏去找尋了,然而,把各種邊緣性身份一股腦地往「同志」這個名目下頭塞,究竟是擴大了、細緻化了同志概念的意涵?還是被「同志」這一個大一統旗幟給隱匿消聲呢?而「雙性戀同志」如果可以被視為同志社群的一員,究竟是因為其可作為挑釁異性戀體制的盟友,還是其實是因為她╱他擁有「同性情慾」的那一半?
同運份子可能會很友善地這麼說,我們並沒有忽視雙性戀,我們不僅稱為同志(Lesbian and Gay)運動,我們也用「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或「Lesbigay」這個詞,裡頭早就已經把雙性戀給擺進去了呀!也或者,在某些同志社群或網站裡,也會發現有個「雙性戀同志」的討論版可以抒發心聲,儘管有時也有些來踢館的「雙性戀者算不算同志」的論戰文章,但總之,雙性戀並不是毫無生存之地。
但別忘了,「LGBT」、「Lesbigay」這些在同志運動中對雙性戀者友善的新字眼,在西方社會中,可都是經過雙性戀運動者一番赤裸裸的對話、血淋淋的革命才獲得的成果。然而我們似乎跳躍了這個過程,直接挪用的結果,恐怕反而對雙性戀者造成某種壓抑或噤聲的效果。
也有人問:「同志運動不是已經行之有年了嗎?為什麼還要搞個雙性戀運動?」
對於這樣的提問,我看見的是,大眾對於雙性戀背後所隱藏的假設:「雙性戀=同性戀+異性戀」,而雙性戀遭到壓迫的,其實是同性戀的那個面向,雙性戀要對抗的,其實是異性戀社會恐同症的部分,因此雙性戀應該要加入同志陣營,共同努力。
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忽略了雙同志面臨圈內圈外「雙重衣櫃」的特殊處境,而任何一種衣櫃的存在,就是壓迫的證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