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以品格教育取代同志教育來杜絕霸凌?這恐怕找錯了藥方

「支持同志教育的理由明顯可見,它幫助我們看見、理解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倒是反對同志教育,甚至不惜耗費公帑提議公投的人,可以問問自己到底在怕什麼?何以對異性戀認同如此沒有信心?」
引自內文:
葉永鋕受到多重的校園霸凌,從要求代寫作業、脫褲子,到肢體攻擊,而霸凌者從經濟階級角度來看也是社會的弱勢,這些是事實,但是這無法否認陰柔的性別特質是影響他校園經驗的主要因素。有家長團體主張以品格教育取代同志教育來杜絕霸凌,這恐怕找錯了藥方。品格是一個頗為空洞的詞語,西方不乏神父性侵孩童的案例,他們缺乏品格教育嗎?如果沒有針對具體的社會/性別結構問題進行解析,空談品格或尊重,難以改變現實。歌手陶喆曾說,女人會吵會鬧,但車子不會。車子壞了可以修,但女人不能修理。辜寬敏質疑穿裙子的怎麼統帥三軍?他們需要的是品格教育,還是性別教育?
有些家長對於「同性戀恐懼症」一詞耿耿於懷。「同性戀恐懼症」是英文「homophobia」的中文翻譯,與性別歧視、種族歧視類似,是對於不同性取向的同性戀者抱持負面甚至恐懼的態度。它可以透過法令制度、文化論述來維持;不只是異性戀,同性戀者也可能內化了這種偏見與污名。至於同性戀恐懼症是一種精神疾病,這是這些家長團體自己說的。他們又主張要尊重差異,對啊,真正的尊重差異就是尊重同性戀的存在,而不是尊重對他者的歧視與污名,就像我們不該尊重對於女性或原住民的偏見與歧視。
出自對於名詞涵意的誤解,反對同志教育的人士也對「異性戀霸權」這個名詞非常不滿。「異性戀霸權」指的是我們的社會性別實踐,將異性戀視為自然與規範,從法令制度到文化習俗都以異性戀的觀點來設計,而生活其中的大眾則產生自願性地服從。不只異性戀,有些同性戀也參與了這個霸權的維繫。這個概念說明的是一個社會的性別運作,並不是指責特定的個人。他們還創了一些新名詞,例如「歧視多數」、「同性戀霸權」。事實上,同性戀無論從政府資源到權力分配都是弱勢邊緣者,「同性戀霸權」這個詞目前在邏輯上就不可能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