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污毒之血」:男同志捐血禁令背後的效益主義思維

內文節錄:
在此先講本文的結論:我認為近日對捐血禁令的放寬年限表面上看起來是進步的修正,但此一修正的效果與目前永不得捐血的規定相去不遠,且目前所放寬的年限並不符合人性。依據接下來所引用的倫理檢驗原則,本文亦主張此一禁令應予以逐步放寬或直接解除,為民眾血液安全把關的台灣血液基金會可善用現有的檢驗技術達成確保血液安全與品質之目的。
----------
面對護家盟的質疑,你有這些Q&A可以參考
Q1:目前愛滋病的感染途徑,以男男性行為作為大宗,百分之八十幾到九十幾都是男男性行為造成,可見同志間男同性戀者是高危險族群,為何捐血要開放給高危險族群?
A:這是最常見到護家盟提出來的問題,在倡議婚姻平權期間,也經常可見護家盟以此作為反對通過同性婚姻的原因之一。但這問題恰恰好是葉與吳兩位學者認為禁令規定背後的價值預設:「男性間性行為=危險性行為=HIV/AIDS陽性反應」。台灣目前的愛滋疫情主要是以不安全性行為中的男男性行為為多數,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男同志都會從事感染愛滋病毒的高風險行為。
台灣近年的愛滋疫情反映的是愛滋病毒的傳播與男男間的不安全性行為高度相關,但關鍵在於安全性行為是否落實,而非一個人是否具有同志認同。並不是一名男同志只要有了同志認同,他的血液裡就會有愛滋病毒。會不會傳染愛滋病毒與一個人的行為有關,而非性傾向認同。
Q2:愛滋病有空窗期,開放之後,必定有空窗期的血液污染問題?
A:不論對男男間性行為者的禁令鬆綁與否,空窗期血液污染的問題都會存在。即使在目前未解禁的情形下,捐血中心無法確保所有前來捐血者都對自己的血液狀態了解指掌,所以在獲得捐血人的血液後進行檢驗仍是必要的,檢驗的項目就包含各類的血液傳染疾病,例如:梅毒血清檢驗(STS)、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檢驗(HBsAg)、C型肝炎病毒抗體檢驗(Anti-HC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抗體檢驗(Anti-HIV)。
依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網站的說明,在2013年全面實施病毒核酸擴增檢驗(NAT,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可以更有效縮短檢驗空窗期。依據蘋果日報2016年採訪該會的報導,在2013年採取NAT此種檢驗技術後,至今四年內皆無人因輸血感染愛滋病毒。
Q3:萬一有人透過捐血檢驗愛滋病毒該怎麼辦?
A:依據過往報導確實無法排除會有此一情形發生。政府除了透過在捐血處張貼高風險族群不宜捐血、讓捐血人填寫捐血登記表到最後透過血液檢驗把關之外,也應該致力於讓民眾知道其他愛滋篩檢的管道,提高其他篩檢管道的可及性與普及度。
葉與吳兩位學者在研究中也回應此問題,主張對潛在的感染者而言,現行疾管署與醫療院所、民間團體所合作的愛滋匿名篩檢服務,在方便、安全與隱密三面向皆比捐血檢驗愛滋的方式來得便利許多,主張此一配套措施應可逐步減少捐血驗愛滋的情形。
台灣的愛滋疫情在2008年後轉為以不安全的性行為為感染大宗,疾管署也陸續與醫院或民間團體合作提供匿名篩檢愛滋的服務。以我自身的經驗觀察,男同志社群對於哪些場所有提供匿名篩檢服務,以及定期匿名篩檢的意識相較於異性戀者都來得高。
Q4:其他國家的經驗如何?放寬之後對於受血人的感染風險究竟有何實質上的影響?
A:依據陳睿霖在2017年整理的文獻,澳洲於2000年將原先的禁令放寬為延緩一年、英國於2011年跟進,加拿大則在2013年放寬至延緩五年(並在2016年更放寬到一年),結果是「上述三國開放男同志捐血後,其受血人感染的風險並沒有因此增加」。
陳睿霖進一步說明:「在政策實施之後兩年的期間篩檢呈現愛滋病毒陽性的數量在加國及澳國並沒有任何增加,而在英國反而是下降的,三個國家總合則下降27%」;他另外也摘要了加拿大在2013年將禁令改為放寬五年後,估計每位受血人的感染風險,其機率是「比在加拿大受到雷擊的機率還小上10萬倍,加國每年受到雷擊而受傷或死亡的案例為120-190件」。詳細說明可參見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