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從職場歧視和性愛娃娃工廠,看中國生育政策陰影

中國一胎化政策導致性別失衡與相關社會問題
報導節錄:
紐約時報中文網:你最近在《外交政策》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性愛娃娃甚至是性愛機械人市場出現飆升的現象。除了性玩具需求增加外,數以百萬的男人很難找到真正的女人當伴侶是個很大的問題。這是否會如一些分析師預測的那樣,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你看到了什麼關鍵指標或證據?
方鳳美:有許多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中國的性別不平等造成了犯罪上升、男性的抑鬱以及性販賣。一項由哥倫比亞大學、清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經濟學家合作的研究顯示,男性越來越多導致中國的犯罪率提升三分之一。
即便很難找到性販賣的數據——中國不會去編撰中國男人在越南、柬埔寨和朝鮮等國對女性進行性掠奪的綜合數據——但是來自鄰國的統計數字顯示出上升的趨勢。僅僅是在越南,2011年至2015年間,估計有4500名婦女遭到販賣,其中70%賣到了中國,一名越南「新娘」可以賣到約1.85萬美元。另外,今年美國國務院將中國列為全球性交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紐約時報中文網:中國開放生第二胎後,人口增長(2016年出生率上升了7.9%)至今仍遠低於為維持中國勞動力規模的替代率,人口迅速老齡化,你認為中國可以採取哪些其他合法措施,激勵人們有更多的孩子,並減少性別失衡?
方鳳美:假如人口真的會迅速增長的話,我實在看不出有何魔法或捷徑。一些歐洲國家在穩定出生率方面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但這是他們通過巨額獎勵——嬰兒獎金、津貼或免費入學、醫療保健和育兒等方式來實現的。然而,這些措施的成本高昂,中國是否有政治意願,更不用說有能力來做到這些事?特別是在公共開支方面還有很多其他的要求,比方說,需要供養超越整個歐洲的退休人口。
也有學者認為,這些措施在儒家社會可能不會那樣有效,即使是在有大量補貼的韓國和新加坡等地,出生率也一直很低,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儒家對墮胎的態度和天主教比起來更開明的緣故,根據儒家的觀點,人類的生命是從出生開始的。另一個理論是,儒家思想是父權主義,因此壓抑了男女平等的進步,從而使得職業女性比較不會想要大的家庭,因為她們要承擔主要負擔。雖然因果關係尚不清楚,但新加坡、韓國、香港和日本等地的出生率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每個女人的出生率在1.2%至1.1%左右,而中國的出生率正在接近1.6%。這些都是以儒家為基礎的社會。
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有機地擴大人口,總還是存在輸入勞動力的這個選項,但引進移民人口並整合他們也是有問題的,中國這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未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眼下所有選項都很困難,需要時間。至少對於下一代來說,人口失衡將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
紐約時報中文網
https://goo.gl/xWQU13

第八屆高雄同志遊行 主題訴求「高性出遊」

高雄的陽光還是那麼熱情,小編昨天都快被熱暈啦~
報導節錄:
「第八屆高雄同志遊行」今天(25日)下午在文化中心圓形廣場開走,以「高性出遊」為主題,希望大眾讓「性」從過往蒙昧封閉的禁談氛圍中解放出來,終點廣場由各方關注性與性別議題的團體或個人上台演講。
高雄同志遊行媒體發言人黃楷翔表示,今年訴求「高性出遊」,取了「高興」的諧音,為的是希望社會能用更正面的角度去討論性的議題。選擇從高雄市文化中心出發,則是希望社會能知道性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且文化是多元並容的,社會能用開闊的視野去看待差異。

【金馬獎2017】香港學生改編同志運動真人真事 奪最佳動畫短片

《暗房夜空》獲得第54屆金馬最佳動畫短片獎,希望在臺灣也有機會看到。
報導節錄:
《暗房夜空》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性小眾在家庭關係與爭取權益的掙扎和無力感⋯⋯
黃梓瑩則表示:「這部片子能在台灣得獎對我們特別意義重大,我覺得要改變一個人很難,但改變一個社會更難。台灣今天給我們能看到希望。真的,我要代表很多小眾感謝。」
#同志運動 金馬影展 TGHFF #香港
恭喜陳竹昇以 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 的跨性別角色 "Sherry" 拿下第54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劇場出身的陳竹昇領獎時,也感謝演出主要對手戲份的「哥哥」吳朋奉,兩人在片中詮釋跨性別女性與更生人相知相惜的情誼,雖然篇幅不多,卻是全片演技最動人的一對。

台灣首次兒童權利公約結論性意見 伴侶盟聲明 2017/11/24

內文節錄:
受邀來台審查我國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的五位國際專家,在審閱過民間多份影子報告並連續三天聽取了民間團體、政府機關報告與詢答後,於今日發表了共97點結論性建議。
針對伴侶盟在影子報告與口頭簡報所提出的以下LGBTI兒童權益議題,專家多給予正面回應並要求政府做出更多努力。我們的總體觀察與評論意見如下:
第一、不同於台灣政府所撰擬國家報告隻字未提LGBTI兒童,國際人權委員在多項結論性意見均特別提醒政府LGBTI兒童的存在與權益需要被確保。在第27點結論性建議,專家表示欣見台灣已有相關法律保護LGBTI兒童不受歧視,但在審查過程也注意到我國政府欠缺執行這些政策與方案是否有效的資訊,由於委員在此次審查期間親見目前性別平等教育法遭遇阻力,因此特別要求國家採取必要措施來化解這些抗拒,並促進落實反歧視的政策與法律。
第二、伴侶盟在影子報告中曾提及有高中生在學校掛彩虹旗遭到學校撤下,以及在網路發表質疑反同者之言論,後竟遭警方約談等相關兒童表意自由個案,委員在結論性意見第34點回應,建議國家應確保兒少在「所有環境下」都能享有表現自由之權利,第36點更進一步建議政府採取必要立法及其他措施,確保兒童不受任何歧視、完全享有集會結社自由及和平抗議的權利。
第三、針對LGBTI兒童的自殺欠缺統計分析,專家於第63點結論性意見,明確建議政府應根據年齡、性別、城鄉、原住民、性傾向分類,建立兒童自殺的統計數據。
第四、關於同志社群與反同團體意見交鋒的性教育,委員會注意到很多反同組織關切此議題(他們提交了影子報告並出席審查會議),但值得注意的是,委員並未採納反同團體的主張,專家於結論性意見第65點客觀指出有多個NGO對性教育表達關切,而後在第67點明確建議應該評估現行的教育方案是否有保護LGBTI及身心障礙兒童的性健康和生育保健權,並建議政府應該教導父母了解兒童在性健康及生育保健的權利。
------------
第五、此次國家報告審查過程,委員曾特別針對釋字748解釋後、政府未修法前,政府會有甚麼樣的過渡措施保障同性雙親和子女,以及未來修法會如何保障同性婚姻親子關係提問。
當時法務部代表稱修法前的過渡期間仍依照現行規定(即未規劃提供具體補救措施),未來則將秉持兒童最佳利益來修法。
對於修法前過渡期間之具體補救措施,委員雖然未於結論性意見特別給予具體指示,但結論性意見第29點已特別提醒政府:所有相關「兒童最佳利益」的立法規定與適用,均應確保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第十四號一般性意見有關兒童最佳利益的解釋。
事實上,第十四號一般性意見書明確提及應注意兒童不同性傾向等特點以及注意維護家庭團圓以保護兒童的體制,因此,我們相信如確實依照第十四號一般性意見內容,政府責無旁貸應該提供修法前過渡措施以促進兒童福祉(例如同性家長均比照異性戀配偶享有育嬰留職停薪、陪產假與育嬰津貼等),且未來之修法亦應確保同志配偶(家長)的完整權利,包含繼親收養、共同收養、人工生殖的配套等,如此始能確保成長在同性家庭中的兒童不會因為在法律上無法與負擔實際教養責任的雙親建立完整親子關係,致遭受不利對待。
高雄同志遊行回來囉!
https://www.facebook.com/rainbowblvd/videos/721056611437163/

台灣同志:我和我的伴,在這裡有保障

政府如果能好好正視同志的人權與需求,我們不需要出走也能有受到保障的生活。
報導節錄:
12年前,加拿大是全球第四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去年,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親自參與同志大遊行,表達「挺同」立場。
走在多倫多同志村(Church-Wellesley Village)內,外界認為保守的銀行、保險公司外牆漆著七色彩虹、部份公寓、餐廳、購物中心高掛著彩虹旗,一對對同志伴侶,自在的走在街上,成群在咖啡廳
聊天,非常自然一點也沒有引起異樣眼光。不少台灣的同志伴侶,選擇移民加拿大展開生活。
來自台灣、目前在多倫多約克大學念社工系二年級的同志小希,為了和男友阿達找到一個能共同生活的地方,輾轉搜尋最後選擇到加拿大。
小希和男友阿達也結婚了。「結婚後我們能一起辦簽證,健保、私人保險也都能一起用,兩個人在這裡很有保障,也能互相扶持幫忙,」小希坦言。
阿達說,在多倫多,即使老闆同事知道你的同志性向和婚姻,也習以為常根本不會特別關切,人際間的壓力少了很多。甚至身分證背後也不用填配偶。
加拿大政府目前正在調查,之前公部門是否有對待LGBTQ的不當行為。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承諾,將在2017年底公開道歉,甚至成立小組,撰寫這份意義重大的道歉宣告,承認過去錯誤對待這群性別弱勢族群,也是加拿大社會轉型正義的一環。
高雄同志遊行出發囉!
https://www.facebook.com/rainbowblvd/videos/721029604773197/

「聽我說.聽我播」 新住民性別廣播營開班

好想聽聽姊妹們的廣播節目~
報導節錄:
雲林縣外籍配偶人數超過1萬6000人,虎尾姊妹電台結合虎尾厝沙龍今天起一連2天開辦「聽我說.聽我播」新住民性別廣播營,培養新住民認識媒體,發揮自信與公民參與能量。
「期待從收音機裡面聽到自己的聲音嗎?想從廣播裡聽到什麼節目?如果有一天,我也拿起麥克風…」一群離鄉背井來到雲林生活的新住民,為融合文化的差異,讓台灣社會更加理解與尊重不同文化,提供大家尊重新住民母國文化與生活習慣,雲林縣紫色姊妹協會結合姊妹電台、虎尾厝沙龍等開辦新住民性別廣播營,帶大家認識廣播與電台、參觀台灣第一家女性主題為主的姊妹廣播電台、獨立書店虎尾厝沙龍。
主辦單位安排一系列課程,包括廣播採訪與新聞播音技巧、新聞採訪技巧、新聞裡的性別、播報咬字、聲音表情等,姊妹們也都是第一次進電台錄音間,學習錄製節目並彼此對話,希望透過廣播讓更多人知道他們在台心聲。
歷經5年籌備,出生雲林虎尾、作風自信前衛的王麗萍,致力於婦女權益創辦姊妹電台,被同業暱稱為「辣董」,成為亞洲第一家以女性主題的電台也和大家分享性別思考的全新觀點,如何做自己的媒體以及生活與性別的關係,讓大家受益良多。

金馬54入圍特輯》「你找什麼?」 周東彥開啟對話多於找尋答案

《你找什麼?》紀錄片入圍第54屆金馬,是否拿下大獎,今晚揭曉。
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MEyHU2aZE
  
報導節錄:
影像作品多次入圍台北電影獎和各大國際影展的導演周東彥,在2013年以本科專業奪下世界劇場設計大展「互動與新媒體設計」大獎,這次則以同志交友為核心議題的紀錄片《你找什麼?》入圍第54屆金馬獎,為同志交友軟體的世界,開啟了新的註解。
  
「看似只關於男同志,其實你跟我們一樣,都在找什麼。」周東彥指出網路世代快速變遷,交友軟體也正蓬勃發展,「找什麼」是身陷其中的網路速食者,心中的問號。網路加速了很多事,讓網路交友一切看似更透明,身高、體重、年齡和一個喜好,但是缺少了人與人面對面的對談,如何在虛擬的世界中,認識對方的本質,是每個寂寞的靈魂,必須面對的課題。
  
觀眾常常都只想要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這片子真的放到男同志的世界裡面,他們覺得根本沒有搔到癢處」周東彥並沒有用非常激情的同性之愛,去闡述同志的世界,因為他想說的不僅僅是男同志的世界,而是提供一個窗口,讓更多人重新思考「Looking For?」的意義,造就這支「非典型」同志紀錄片的誕生。
  
《你找什麼?》是一部由採訪為元素,形成的紀錄片,導演周東彥融合了舞台劇的手法,並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對話,以他自身的故事為主軸,再慢慢地延伸向受訪者們的故事,一般紀錄片鮮少見到紀錄者介入畫面中,成為主角。紀錄片,就是將問題與別人分享,周東彥認為「變化」是一個件有趣的事,起初開拍的時候,並沒有想以自己為主軸,是在歷經訪談、與受訪者「交換故事」的過程中,慢慢發掘出每一個人的改變,才決定以自身的改變和體悟,去一步一步串聯大家的故事,描繪他們的人生。
  
#周東彥 #你找什麼 #男同志 #紀錄片 金馬影展 TGHFF
  
新聞人 http://www.newspeople.com.tw/nart-171120-01-2/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在死亡陰影下偷愛的戀人 逃亡路上 曝光他們的愛情

報導節錄:
「在伊朗,沒有像你們國家那樣的同性戀者。」這是2007年前伊朗總統Mahmoud Ahmadinejad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發言,Laurence Rasti的相集取名靈感來自這前總理的話——在伊朗沒有同性戀者(There are no homosexuals in Iran)。全世界共有23個國家承認同性婚姻並以法律保障,而採用同性戀伴侶制度、尚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則有15個,與世界平行時空的中東國家伊朗,同性戀者要受死刑的懲罰。英國2008年維基解密披露,1979至2008年間,伊朗有4000至6000名同性戀者被殺死。
這邊廂我們率性地高舉「愛是最大權利」,在派對上狂歡,在街頭忘我牽手擁抱,是基本不過的自由,但在別國度,有人不隱藏身份就連生命也岌岌可危。伊朗曾發生過當眾吊死一對同志戀人的新聞。Laurence Rasti的照片看來也格外悲傷,他們正是隱去臉的伊朗同性戀者,享受著秘密進行的愛情,堂皇地貼近戀人大概是他們此生最大的心願。隱藏同性戀身份、選擇離開伊朗,或者變性,法律只允許到這個地步。
Laurence Rasti不是在伊朗境內拍下他們,而是在土耳其一個小鎮Denizli,數百名同性戀難民流亡的中轉站,未來的生活充滿未知、脆弱,卻也是他們投奔的自由之地。系列的照片正反映他們的身份與不安的未來,隱去的臉像身份被盜竊了,性別身份和國藉衝突,他們成為無國之人。照片在排列上,交錯一些遮掩與曝光的臉,表達他們面對自己同性戀身份有著不同的思慮。死亡的陰影剛甩去不遠,但Laurence Rasti鏡頭下呈現了一種輕盈,他們像對未來生活有著展望,他們的愛也像強大起來。

美國女童軍總會:別強迫女孩與親友擁抱

不讓小孩以為一定要用身體接觸表達情感,有助其學習判斷自己是否願意接受他人的觸碰。
報導節錄:
闔家團圓的感恩節、耶誕節將陸續到來,美國女童軍總會發表聲明,呼籲家長不要強迫女童在聚餐時,一定要與親友擁抱。
再過幾天就是美國感恩節,是美國闔家團圓吃火雞大餐的年度重要日子。美國女童軍總會(Girl Scouts of the USA)在網站發表聲明,呼籲家長切莫灌輸女童「虧欠」其他親友擁抱的觀念,就算是過節期間也是一樣。
聲明中指出,家長應自我反省,想想是否曾經對女兒說,「叔叔才剛抵達,趕快去給他抱一下」,或「阿姨送妳那麼棒的禮物,趕快去給她親一下」。
美國女童軍總會指出,家長對女童做出如此催促,等於讓告知自己的孩子,只因為很久沒見到某位親友,或人家送了她禮物,她就因此「虧欠」對方一個擁抱,否則等到女童漸漸長大,成長過程中如果有人請她吃大餐,或為她做了某些事情,她便會根深柢固的認為,自己「虧欠」對方某種形式的身體接觸。
美國女童軍總會發展心理學家阿契伯德(Andrea Bastiani Archibald)分析,「同意」應是屬於成年人之間的概念,不應把小孩子牽涉其中,「但女孩子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如果學到有關身體接觸的規矩,以及身體應是受到尊重,這些觀念都會深植一輩子,當她年紀大一點的時候,會影響到她的自我看法,以及對於自己身體的看法。」
美國女童軍總會在聲明中指出,家長應給女兒空間,讓孩子自行決定什麼時候要表達對親友的情感,以及想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情感,「當然,許多孩子很自然會想要跟親朋好友或鄰居擁抱、親吻,這是很窩心的舉止,但如果您的女兒比較矜持,千萬不要強迫她。」
聲明中表示,表達謝意、感恩及愛意的方式有許多種,並不是一定要有身體接觸才算,用言語描述對某位親友的思念、面帶笑容說謝謝、擊掌(high-five)甚至送出一個飛吻,都是身體接觸的替代之道,「重要的是,小女孩必須了解,她有權選擇自己覺得最自在的方式來表達。」

跨性別教授遭歧視解僱 判賠116萬美元

金錢補償也不能彌補歧視帶來的傷害與損失,要終結的是職場上的性別歧視。
報導節錄: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一名跨性別教授,因在校任職期間從事變性手術,遭校方高層以為被信仰為由不當解職,透過司法部向校方提起訴訟。周一陪審團判賠她約110多萬美元作為補償。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導,跨性別教授都朵(Rachel Tudor)2004年受聘進入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英文系任教,當時她還是生理男性。2007年,都朵開始進行變性手術,也在校公開表明跨性別的身分,卻引發校方高層的不滿。
在2007-2008學年度的某天,都朵接到匿名人資的電話,告訴她副教務主任麥米蘭(Douglas McMillan)打算炒了她,因為她的跨性別身分「冒犯」了他的信仰,但卻無法直接開除她。2009年,都朵申請終身教職升遷遭到拒絕,表現相當的男性同仁卻得到升遷。當她向校方詢問原因,卻沒有人給她明確答案。2010年,都朵再度無故未獲升遷,於是她對校方提起聯邦歧視控訴。2011年,都朵遭校方以未獲升遷為由解職。
2015年歐巴馬政府時期,司法部對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提出性別歧視控訴。本周一8人陪審團做出裁決,認為校方多次基於性別原因拒絕都朵升遷,又因為都朵提出職場歧視做出了報復行為,裁定都朵可獲得116萬5千美元(約3400萬台幣)的賠償金。都朵透過律師表示,希望法庭允許她回到校內任教,並能獲得終身教職。

世紀性別對決——《勝負反手拍》

《勝負反手拍》本週上映
預告:https://youtu.be/QCQ2FAzfjb4
報導節錄:
兩性平等意識抬頭、女權主義興起,讓1973年女網世界冠軍比莉珍金恩(艾瑪史東 飾演)與前男網冠軍鮑比里格斯(史提夫卡爾 飾演)之間的對戰,增添更多討論議題,讓這場「世紀性別對決」成為史上收視率最高的運動賽事,全球超過九千萬人觀賞了這場比賽⋯⋯極注重隱私的金恩不僅在球場上迎向對決,在對自我性向的認同上也遭遇困境,她與瑪莉琳巴奈特(安德莉亞瑞絲柏 飾演)間的感情日益加深。
1973年,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那是〈女性雜誌〉的創刊年、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通過、美國憲法男女平權修正案通過、聯邦最高法院於「羅訴韋德」案中承認墮胎合法。不過儘管如此,女性還在為了能夠申辦一張屬於自己的信用卡而奮鬥爭取。然後就發生了一個足以搖醒全美民眾關注性別平權議題的事件,這個事件也成了人人口中的熱門談資。這場被稱為「世紀性別對決」的賽事,是二十九歲的女網新星比莉珍金恩與前任男網冠軍鮑比里格斯之間的對決。全世界超過九千萬觀眾屏息觀看,這場鮑比與比莉珍的對戰注定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投書】聽見港台公民運動中的女性「聲」影

報導節錄: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於10月29日在塩旅社舉辦一場「政治暴力下的親密戰友─港台民主運動中的女性經驗」座談會(下簡稱本座談會),邀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何式凝教授、五名公民運動者、台灣作家胡淑雯及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李淑君助理教授一同對話。嘗試以性別視角觀看港、台灣的公民運動經驗差異與共鳴,以及身處威權政府下,公民運動者如何同時面對交織其身負對抗國家機器與父權社會的雙重枷鎖,並且展現其能動性。
作為「女性」參與雨傘運動時,自身的運動主體容易在以男性為主的陽剛社運場域裡隱形;同時,具備男性運動者「伴侶」的身分,也使她們總是以「關係人」而非運動者的位置被群眾認識。參加座談的香港公民運動者袁嘉蔚表示,「我不只是羅冠聰的女朋友,我也是一名抗爭者,我出來(講話)不是因為我是羅冠聰的誰,是因為我是袁嘉蔚。我參與社會運動也有六年的時間,但在羅冠聰入獄期間,我被當成替代品,當他(從監獄)出來,我就退回專門聯絡員。」
李淑君助理教授指出,上述公民運動者因性別而被隱身的主體位置,此種對女性不平等的經歷,與8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中一群投身社運的女性雷同。過去這些台灣女性,也因為大眾對性別位置的刻板想像,在其同為抗爭者的丈夫被捕入獄後,被當時群眾期待該以政治犯配偶身分「頂替」丈夫們在獄中的「過渡時期」,完成服刑的丈夫在政治運動中的任務與功能;在伴侶出獄後,又期許她們該「回到」運動者伴侶的輔助位置,許榮淑、周清玉等人均屬之,她們的位置猶如戰爭時期後勤女工的角色。
參加本座談會的香港公民運動者表示,當女性參與社會運動時,除不若男性容易打入領導群體或成為領導者外,其身體形象、容顏外貌、私領域生活也總是被擺在她們對該運動的主張之前。此種現象亦發生在台灣,如2014年太陽花學運中⋯⋯ 作家胡淑雯回饋表示,「現在你們(指參與本座談會五位公民運動者)面臨的是被狗仔化的對手、被庸俗化的群眾政治空間。你怎麼樣都不對,跟誰在一起不對、不跟誰在一起也不對,這時候正是時候發展出一種女性運動者的內聚力量,有些事情適合用自己的方式先處理。」
本文認為,女性運動者與男性運動者同樣面對國家機器與反對輿論,同時又承擔了父權凝視下異性戀單偶制「忠貞」標準的檢驗,或被擺在「關係人」的輔助位置而無視自己身為運動主體的訴求,或個人身體形象被侷限在主流男性凝視的女體單一想像窠臼中。是以,如何鬆動威權體制結合父權社會加諸這些女性身上「性/別化的身體」與「隱形的主體位置」,無疑是她們面對此雙重鞭笞的一大課題與挑戰。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70610

從小扎根 建立友善校園

報導節錄: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為鼓勵學生深化思考性別平等議題,突破性別刻板印象,除了推出幼兒園的桌遊外,在國小也舉辦繪繪本比賽、國中則是舉辦性平小主播比賽、高中職則是微電影創作,透過各式不同的參與活動,希望讓學生認識並尊重不同性別,消彌因歧視產生之霸凌與暴力。
  
國小組是在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月進行繪本創作比賽,作品展現性平教育的種子已在學子心中生根,例如反思男孩哭泣是否就不夠勇敢等。
  
國中辦理性別平等議題小主播比賽,以報導「性別與運動」或「性別友善不歧視 台北運動多樂事」為主題,鼓勵不分性別積極參與運動,翻轉運動與性別限制的刻板印象。
  
高中則是「資源共享 友善互動」性別微電影比賽,為松山工農拍攝的「尊重行不行」開平餐飲學校-「誰是川霸王」,藉由劇情剖析職場、情感教育中的性別平等議題。
  
詳見: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網站 http://163.21.249.63/joomla/cht/index.php?
  
#性別平等教育 智慧臺北 幸福生活 臺北市教育局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122001342-260107

變性者為愛吞忍?或反擊? 柏林影展最佳劇本

《不思議女人》即將上映,先看預告一睹為快~
https://youtu.be/Z47erPb9S5A
報導節錄:
今年初在柏林影展大放異彩,飾演女主角的演員本身就是一位跨性別女性,她的演出獲得一致的讚賞,成為柏林影展影后的熱門人選最後雖然無緣銀熊獎,但影片贏得三項獎,包括最佳劇本、泰迪熊獎最佳同志影片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表揚獎,導演以通俗易懂的劇情,講述跨性別者在社會中遇到的困難,讓人動容。
導演賽巴斯蒂安·雷里奧說:「主角瑪蓮娜做好準備面對這世界,但這個世界還沒準備好接納她,這是很重要的。」
身兼編劇的導演,細膩巧妙地創造出一個美麗、倔強的奇妙女子,帶觀眾進入她的世界並產生共鳴。

紐約地鐵廣播改用中性字眼稱呼乘客

報導節錄:
美國紐約市地鐵的廣播將改用中性字眼稱呼乘客,不再採用「各位先生女士」的稱謂,取而代之是性別中性的詞彙,例如「各位乘客」、「各位旅客」及「各位」等,以免冒犯跨性別人士。
紐約運輸局各部門本月初起陸續收到通知,告誡他們今後向乘客發出廣播,或與乘客溝通時,不要使用「各位先生女士」這個稱呼,而改用上述沒有性別之爭的中性稱謂。
外界相信這是紐約運輸局政治正確、先發制人的舉措,以免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雙性人等團體可能採取的法律行動。
而地鐵一直是紐約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骯髒、無預警停駛、誤點及票價飆漲,早為人詬病。
除了改用中性稱謂進行廣播外,紐約地鐵亦會作出改革,在列車出現故障、延誤或甚至出軌時,要求列車長為乘客提供更清晰的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536854788780/

明天早上9點開始,即使不能前往,隨時關注消息下班再去也不遲。
民進黨敢這般欺負勞工,對如同志這樣的少數族群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一起站出來!

艾瑪.華森訪問瑪格麗特.愛特伍:關於父權、厭女、女權運動與《使女的故事》

爭取女權不只是女性的事,是關於平等權的實質追求,不該停下腳步,因權力壓迫不曾停止。
內文節錄:
六月,一群身著紅色長袍與白色軟帽的婦女站在華盛頓街頭,抗議共和黨健康法案計畫停止向婦女健康服務機構「計劃生育」(Planned Parenthood)提供資金。七月,相同打扮的群眾,出現在俄亥俄州的議會廳一場提倡立法禁止某項墮胎手法的公聽會上。G20高峰會前夕,川普抵達德國前拜訪波蘭華沙,卻在迎接他的群眾內見到了相同打扮的婦女。這樣的群體開始在世界各地現蹤,沉默的女人們在腥紅斗篷與白色帽簷下低著頭,無聲,卻怵目驚心。
這些抗議行動的靈感皆源自瑪格麗特.愛特伍1985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使女的故事》。同名影集由Hulu電視台改編,2017年播映時獲得廣大迴響與好評。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美國的政權由政教合一的集權政府取代,成為「基列共和國」。未來世界的女性被剝奪財產與權力,依照社會需求劃分為不同階層。保有生育能力的特定女性成為「使女」,被奪去名字、財物、閱讀與談話的許可,成為單純的生育機器,代替不孕的上層階級產下子嗣。
世界各地針對女性權益受損發起的抗議行動,紛紛參考故事中使女階級的打扮,讓《使女的故事》成了女權運動中某種信號與共同語言。影星艾瑪.華森,身為聯合國婦女署的全球親善大使,也在網路上經營自己的讀書會「Our Shared Shelf」。她將《使女的故事》作為今年五月與六月的選書,並在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邀請下與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進行了一場關於父權、厭女與女權運動的深度訪談。
華森問到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和新的健保法案,與書中預言的未來似乎相互呼應,愛特伍是否因此感到沮喪?愛特伍表示自己不是一個容易感到沮喪的人;她認為在九零年代前出生的世代,對這樣的事並不陌生。老一輩的人們目睹各群體為爭取權益奮鬥的過程,也看過民主開放的社會在一夕之間變調——例如二戰時期的德國。但愛特伍相信美國社會的多元性會阻止歷史重演,以《使女的故事》為靈感的抗議行動,也證明了人們不會默不作聲。
華森也問愛特伍:對於頻繁被要求澄清「自己是不是女權主義者」是否感到厭煩?愛特伍的答案是否定的,但聲明她不喜歡在對方沒有先定義何謂女權主義的前提下談論這個議題。現今的女權主義有太多可能的解釋:可能代表讓女性擁有對等的權利、可能指涉女人優於男人,或是男人全都該被推下懸崖。如果所謂女權主義是指女人身為公民應該和男人享有同等的權利,愛特伍表示她完全贊成。但這並不代表她認為女人永遠是對的。
愛特伍在其他訪問中曾表示,她不希望被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也不認為《使女的故事》應該被視為單純的女權主義作品,畢竟故事中並不是所有男性都擁有比女性更多的權力。愛特伍認為這本書應該是一份關於權力的研究:關於權力結構如何扭曲與操作活在其中的人們。
與華森的訪談中,愛特伍透露,在寫作《使女的故事》時她替自己訂下規矩:故事中所有事,都必須是某時某地真正發生過的事情。真實性使這本書超脫時空的桎梏,在出版三十年後出乎意料的貼近社會,但也因此顯得格外驚悚。現今世界的政治與局勢,讓人們發覺反烏托邦小說中的未來似乎正在眼前成形,基列共和國再也不像只存在於書頁中飄渺虛幻的恐怖故事。
但正如愛特伍所說,這些事「發生過,卻又史無前例」。現代社會的人們仍擁有發聲與行動的能力。只要人們停止沉默,便能將使女的裝束重新定義為抗爭的記號。

《狂起》泰國獲大獎 主創林桂如盼婚姻平權

報導節錄:
表演藝術團隊「動見体」應曼谷國際表演藝術節邀請,於11月15至17日赴泰演出新作《狂起》,演出場場爆滿;更於11月19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國際劇評人協會曼谷分會提名,於今年藝術節76個節目全數8座獎項中,入圍5項,並獲得最佳導演、最佳肢體類演出、最佳劇本、最佳藝術指導等4項大獎。
負責文本統籌並獲最佳劇本的王靖惇,大膽假設崑劇經典劇目《牡丹亭》裡的杜麗娘,遊園、驚夢不遇柳生,而遇男裝祝英台,彼時她敢愛嗎?是因為在夢裡所以敢?還是到了現實,仍有勇氣去愛呢?藉以探討性別與情慾。
主持創作的林桂如則感謝文化部與外交部全力支持,希望未來有更多觀眾認識動見体,更多台灣作品有機會到泰國演出,「希望大家無論性向、都得以愛其所愛、終成眷屬。」

【乳房最美】被指乳房畫作露骨 新手媽媽以藝術捍衛母愛!

又到了推廣 #女生愛女身 的時間~
乳房一定要對稱、無下垂、豐滿,才稱得上美嗎?單一的審美觀、被性化的乳房,帶給女性的究竟是自信,還是更多的自我厭惡呢?
  
  
報導節錄:
乳房是神奇而神聖的,當女性步入適合生育之齡,本來平坦的胸部才會隆起;當她們懷了孩子,胸部才有奶水。母親為孩子生產食物,這樣才繁衍了世世代代的人類。
墨西哥藝術家Stella Maria Baer一直醉心於球體的繪畫,直至生了孩子,才進化成繪畫乳房的狀態,成了展現母愛的另類方法。
------------
Stella在去年夏天成了新手媽媽,她的畫風也起了微妙的變化。由過往追求星球的真實感,變得多了點色彩,感覺更像童話書中的星球。那圓形也好像漸漸變形,有天,更演變成乳房。這個風格的巨變,她只是淡淡的說了句:「因為月亮不是唯一會有圓缺的事物。」乳房有大、有小,會因為身體健康狀況和年齡而變化,誰說跟明月不相似呢?
有人說Stella的畫風變了、有人說她畫乳房很暴露,但她從不覺得自己的作品改變了。只是懷孕期間,她花了更多時間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然後把思緒從遙遠的星空帶回人間。她現在繪畫不同形態的乳房,更會為他們命名:「Moon Melons」、「Milk Planets」。有人說她繪畫的乳房下垂,正貶低女性的地位。身為一名母親,她說那些都是母親們的乳房,一筆一劃都正歌頌著偉大的女性!
昨天在CRC(兒童權利公約)審查中,針對委員詢問如何修法保障同性家庭中的兒童以及親子關係,法務部給出了一如往常的消極卸責回應。
多少同志家庭小孩明明有雙親,卻被迫在法律上單親;縱使法務部認為釋字748沒有涉及同性家庭中的兒童,不代表政府不能積極修法保障未成年子女權益。難道身為成年人的同性伴侶如今在婚姻上可享有與異性伴侶平等的權利(實際修法內容也還是未知數),同性家庭裡未成年的孩子卻不能和異性家庭的孩子一樣受到完整法律保障?
法務部這種態度,難道是要端出一個媽媽們/爸爸們可以建立婚姻關係,但子女和其中一個媽媽/爸爸不能建立親子關係的修法內容?這分明是忽視兒童最佳利益,根本沒有認真看待同志家庭中的兒童權益。

杜魯多發帖確認下周在國會向曾因性傾向受迫害者道歉

報導節錄: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特推網站發帖子﹐確認他會在本月底正式向曾因性傾向受迫害的人道歉。
「在11月28日﹐加拿大政府會在眾議院正式向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以及酷兒道歉﹐他們受到迫害﹑不公正待遇。」
從50年代起﹐直到1992年﹐加拿大政府進行一場清新行動﹐基於一些人的性取向﹐解僱軍隊、皇家騎警與公共服務部門數以千計人員。政府擔心他們受到外國恐嚇﹐敲榨勒索。
在1966年前﹐一些加拿大同性戀者受刑事控訴。
政府制訂一種同性戀傾向測試﹐即所謂的「水果機」﹐測試當事人對色情圖像的性反應﹐以證明某人的性取向﹐用作解僱﹑推遲某人升職的理由。
同性戀倡權機構Egale Canada去年建議﹐向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道歉。杜魯多承諾﹐他會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