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1917俄國十月革命:俄羅斯男同性戀者曾享受過的短暫自由

現代俄羅斯對待同志的不友善舉世聞名,上個世紀俄國革命後,到1930年代「列寧格勒同性戀者案」之間,男同志曾有短暫的喘息空間,女同志的處境在這篇報導中則付之闕如。然而同性戀者無分男女,如今在俄國的處境依然十分艱難。第一屆酷兒影展曾播放紀錄片《#以俄之名》,講述普丁政府與特定宗教勢力對同性戀者的迫害。
  
報導節錄:
早在革命爆發之前,男同性戀者(gay men)已是俄羅斯地下社群的一部份,彼此之間以服裝為「暗語」相認。
   
在聖彼得堡,紅色領帶是一個記號,其他記號包括縫上了長褲口袋的紅色披肩。往臉上抹粉、塗睫毛液也是。
  
革命與內戰帶來的不穩定,令俄國同性戀者在艷麗服裝與奢華飾品方面,不得不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男同性戀者。
  
布爾什維克黨人,間接地受到德國科學家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影響。赫希菲爾德在柏林創立了「性學研究所」,並經常公開表態,認為同性戀並非疾病,而是人類性傾向的自然體現。
  
然而,雖然布爾什維克黨人在1920年代通過的刑法,沒有關於同性性行為的條文,但男同性戀群體仍遭到迫害,時有男同性戀者被毆打、勒索及無故解職。
  
一些受害的俄羅斯男同性戀者致信精神病學家別赫捷列夫(Vladimir Bekhterev)傾訴自己的苦況......這些流傳下來的信件,以及其他文件顯示,當時俄羅斯男同性戀者勇敢得難以置信——當中一些人甚至曾經穿著女人的服裝及束胸衣,留長髮,打扮成女性的樣子。
  
有趣的是,雖然十月革命廢除了階級藩籬,但「同志」社群卻仍然階級森嚴,包括知識份子、貴族、官員、軍官的「貴族」圈子,與由兵士、水手與文職人員組成的「平民」圈子,兩大群體鮮有互相滲透。
  
「平民」一詞由「貴族」們定下。這些「平民」們在十月革命前,不能踏入聖彼得堡時的沙龍,在革命後,也未有被「貴族」們接納。
  
「貴族」只會在偶爾的情況下,邀請「平民」中較為俊美的「同志」,出席他們那些奢華的晚會,但易服表演的男扮女裝演員,則不受階級所限。
  
在1930年代,曾經獲得寛容對待的男同性戀社群,也開始漸漸失去自由。1933年七月,175個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同性戀者被捕,是為「列寧格勒同性戀者案」(Case of the Leningrad homosexuals)。
  
這宗案件的資料至今仍然是機密。目前已知的情況是,所有被捕者均被判入獄,而罪名則由為英國情報人員工作,到「惡意反革命」及「敗壞紅軍道德」,不一而足。
  
秘密警察手上有不少男同性戀者被強迫作出的供詞。「列寧格勒同性戀者案」最終導致同性戀行為被列非法,寫入1934年通過的刑法中。俄羅斯對同性戀者的短暫包容期,至此結束。
  
#男同志 #俄羅斯 #蘇聯
   
BBC中文網 http://lnk.pics/1DWU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