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李心文/對,如果不是因為我的性別,他們可能不會選我

內文舉出的幾項例子說明在學術界裡性別失衡的真實狀況。
報導節錄:
很多人以為哲學界因為是人文學院,所以女多於男。其實哲學界比傳統理工科系 裡的女性還少(註),原因很複雜,我今天就不討論這個問題。美國政治系學會在2011/2012年左右,在官網上先承認政治系裡有女教授比例過低的問題。此外,近年來不少關於性別差異與歧視的研究結果,再再顯示學界中有一些看似客觀的評比標準,在社會隱形歧視文化下,其實這些標準不利於女性或是少數族裔,因此近年來學界展開了一系列針對弱勢族群成員的積極賦權的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哲學界在這方面的起步比較慢。由於哲學界的男女失衡情況比理工科、政治系的情況更嚴重,幾年前,美國哲學會直接聘請一位非哲學界出身、性別研究者來擔任主席,目的就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這幾年,開始有與美國哲學會無關的、由資深女哲學家合作,輔導新進女性哲學家求職的團體(Job Mentoring Program),今年擴大到所有新進哲學家。前年求職時,我自己也報名了這個活動。找工作的時候,就被分到一個很好的導師(Mentor)。
------------
另外,當時有女老師建議我們,要開始記下各種關於教學研究方面性別歧視的研究。關於「機會不平等」的研究很多,我沒有認真記錄,不過我簡報一下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1. 機會不平等──求學
有人寫Email給教授,要約教授見面討論關於申請學校的問題。相同的信件內容,不同的學生名字,在各族裔的男女學生之中,教授最不想回覆華裔女學生May Chen的信,最常收到回覆的當然是白人男子(註)。
2. 機會不平等──求職
2002年,芝加哥大學做了一項知名的履歷表研究(Chicago Resume Study)。研究人員拿同樣的履歷,套上不同族裔的求職者姓名,寄去各大公司求職。求職者名字為白人名的,收到面試通知的機率,比求職者姓名為黑人名字的,高出百分之五十(註)。
3. 機會不平等──學生評量
線上課程中,學生不知道老師是誰。當老師以同樣的內容授課、同樣的速度回答學生問題等等,研究發現授課教師為男子名的學生評量分數,高過授課教師為女子名,雖然實際上根本是同一位老師(註)。
4. 機會不平等──研究
有研究指出,在出版論文方面,由於期刊多是匿名審查,因此,在不知作者性別的情況下,男性、女性著作在相同期刊得到刊登的機會是一樣的。但是,一旦出版、讀者就知道作者是誰後,同樣期刊裡,男性作者被引用的機率卻比女性作者被引用的機率高很多,其中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就是性別(註)。
5. 機會不平等──升等
上個世紀(1999年),有心理學家把同一位女教授不同階段的資料(升等前、升等後兩組),寄給各大學心理系的教授,請他們審查她的資料是否符合升等資格。這兩組資料被換上了男人與女人的名字。同樣的資料,不論男女審查人,都傾向於推薦男教授,而不推薦女教授,雖然資料一模一樣(註)。
以上只是我目前想的到的例子而已,還不是所有的例子。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政府需要幫弱勢族裔學者,包括為女性、少數族裔加分。因為,雖然我和同事的成績單/履歷差不多,不加分的話,他們大概還是會選一個非少數族裔的人。我還是會在外面當流浪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