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專訪】「非男非女」卻「可男可女」 我們是來自中國的東北妖

東北妖站街日常 攝影展
攝影師 | 伍惠源
紀錄片導演 | 劉言
時間 | 10/20(五)-11/17(五)12:00-19:30
地點 | 水谷藝術 Waley Art(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322巷6號)
報導節錄:
來自中國東北的小雙,接受《上報》專訪吐露她作為「妖」的心境。
10月底,邁入第15屆的台灣同志遊行熱鬧展開,遊行前夕,小雙帶著媽媽,頭一次飛到台灣來。親臨遊行只是嘗鮮,小雙此行真正目的,是出席一場「東北妖站街日常」攝影展座談;談自己如何成為「妖」,又如何在東北各大公園「站街」、賣淫。
這是她的第一次,也是台灣攝影策展主題中罕見的一次。
「別人問我,我會說自己是『妖』。就是不屬於完全男生,也不屬於完全女生的那種。」小雙受訪時這麼形容自己。
「妖」已成為中國當代LGBT文化中,特有且具在地脈絡的族群,既不能以同性戀稱之,也不能以雙性戀、跨性別等西方性別的框架分類。
關注LGBT議題的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林純德,長期在中國各大城市進行相關田野研究,結果發現,東北大約從90年代末期開始,便出現了「妖」的賣淫文化。
與一般人想像的性工作者不同,她們少部分雖隆了胸、變了性,但多數的妖卻沒做胸、也沒變性,仍維持男性的生理構造;透過扮裝,她們晚上搖身一變就在東北的各大公園站街,以「小姐」、「女人」的姿態,吸引農民工族群,且多數還都是異性戀男客。
------------
中國攝影師伍惠源自2014年4月起,開始用底片記錄這一群「東北妖」的面貌。3年多來,一共拍了12人、共5萬張底片,這些影像近日在台灣首度曝光。在他眼中,東北妖與在地的文化脈絡息息相關。
伍惠源說,東北傳統知名的說唱藝術「二人轉」,早年因為只准男人上台演戲,男人常裝扮成女貌,與另一男子一起表演,如今看來,堪稱就是中國當代反串的先聲,也可能是東北妖出現的文化背景。
------------
「異性戀男人通常都缺乏想像,他們當然也沒想像過,有一個男人可以這樣做。」關注東北LGBT權益已15年的中國民間團體「愛的援助」主任馬鐵成說,多數男人的腦袋中,根本沒有存在過「妖」的分類,又怎麼會想像得到他自己遇到的不是一般女人?小雙調侃笑說,「所以大陸造假是很厲害的!連賣淫也是。」
因此「妖」,除了代表更流動、更彈性的性別認同,更是種謀生的技能。「白天空閒時,就當我自己,晚上賺錢或抒發心情,就扮裝變成了個妖。」伍惠源說,許多妖白天就是個男同性戀,有的已經結了婚、生了小孩,還有人與老婆兩人一起下海當妖賣淫、掙錢。
有些妖過去是以男性姿態接客的MB(Money Boy),後來她們發現,「妖」比男同性戀、真女人、變性人,更具競爭力。除了賺錢,有些妖還藉此滿足自己「玩直男」的慾望。「左手握鈔票,右手握雞巴,中間還夾著快樂」,這句話精準描繪了妖的心態。
------------
他認為,「妖」,有點類似西方性別理論所談的「酷兒(queer)」,但又有點區別,妖是由下而上、從民間底層自己長出來的。
伍惠源則說,「妖」類似於「gender-free」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性別流動」;賣淫的妖,背後常是經濟因素驅動,很多人完全沒想過自己的性別認同是什麼,更多人單純就是為了生存、養家活口而當妖。
------------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間,跟拍記錄東北妖的中國紀錄片《女夭兒》導演劉言認為,東北妖賣淫文化的出現,很難去談論背後動機,「這就像是一個人選擇留學,這是被迫或自願?到底是真正熱愛留學還是工作所迫?若連自己都無法回答,為何要強迫妖去回答動機。因為,我就是進入了這個狀態,而且我很喜歡這個狀態。」
儘管「妖」這個詞在中國、甚至在LGBT社群內,面臨著不同評價,但她們已把原本具貶義的「妖」,轉化為社群內自我認同的正面詞彙,一種甩開種種標籤、不掉入主流性別分類框架,更具彈性的身分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