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殖民主義與性別政治——記肯亞本土同志運動

英國於殖民肯亞期間輸入的歧視同志法律並不尊重原有的部落文化;到如今,英國打著邁向性別/婚姻平權的進步大旗。
試問這些所謂的西方「先進」國家是不是該回頭省視由自己制定而留存下來的惡法,並發揮身為大國的影響力,在地球村的現今,推動人權可不是獨善其身。
內文節錄:
根據2013年一項民意調查,九成的肯亞人認為同性戀者不應被社會接納。[4]因為同志議題尚未普及化,本地籌款極困難,GALCK亦只能依靠海外資金支援其組織工作。但後來Gigi及其他負責人發現,國際基金會一般傾向支持與愛滋病有關的項目,男同志往往較容易得到援助,導致群體中其他人——例如女同志及跨性別人士——未能得到相應支援。
「例如在一個像肯亞這樣的父權社會裡,女同志是被雙重歧視的。她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令人擔憂,但很少海外的捐款者聽得進耳裡。」
所以從2013年起,GALCK開始與長期合作的國際伙伴提出新方向,要求以「滿足本地群體需要」為接受捐款的前提。結果數年間,他們失去了多個海外金主,卻也意外地得到其他本地團體的支持。
「我認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決定,從此以後我們不用再被外來的勢力牽著鼻子走。於我而言,去殖民與同運的關係密不可分。我甚至認為,最起初在肯亞的恐同種子也是當年殖民政府種下的。」
不少文獻均指出[5],傳統上在非洲不少部落裡,同性的結合是受社會及習俗所接受的。例如聚居於肯亞中部的Kikuyu,一個寡婦可以跟她丈夫的姐妹結婚,不但能互相照應,她們更可以以「夫妻」之名繼承土地及財產。
另外,亦有學者發現在非洲南部的巴蘇陀族(Basotho)女性之間存在親密關係,雙方會親吻表達愛意,甚至會舉行「近乎婚禮的儀式」(wedding-like rituals)。男性之間的性行為亦非罕見,民間聲音雖未有積極支持同性戀者,但歧視情況其實也不明顯。
1895年,肯亞正式被英國殖民統治,傳教士開始湧入,不少傳統部落的文化被邊緣化,當中包括對同性之間情感及性慾的包容,異性戀則被定義為唯一合乎道德的關係。英國政府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刑事化,此法令更一直沿用至今,不少本地團體視此為歧視同性戀群體的惡法。
------------
一些在東非的同運人士對LGBTI(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人士及雙性人)的標籤甚為抗拒,認為用西方的語言及思維去表達自己的性別身分有其局限。近年社群裡的人開始稱呼自己作“Kuchu”,本地語言斯瓦希里語(Swahili)解作酷兒,是一個將同志運動「本土化」的一個新嘗試。
「我並不是說所有白人、西方國家,都是壞人。但若肯亞的平權路需要突破,本地團體需要有更強的自主性。」年前,GALCK把同性性行為刑事化的案件帶上法庭,並堅拒任何海外組織參與其中。另外,他們同時提供翻譯服務,即使是只能講少數部落語言的基層同志,遇上問題時也能求助,避免同運走向中產化。
「我們希望讓所有肯亞人知道,我們原本的文化其實帶有很強的包容性,擁抱同志絕不是一個西方概念。我們問對了問題,而答案就在我們的根裡面。」
2015年,肯亞高等法院裁定同志團體有權註冊成為法定組織[6],對於不少人而言,是重大喜訊。利用司法制度推動平權是否可行?「打官司是需要的,我們會繼續。但即使我們有最完美的法律,但一般人仍舊視同志為怪物,那是沒有意義的。人心才是最重要。」
那Gigi覺得有希望嗎?「Oh I'm so damn hopeful! I can't be more hopeful!(我覺得十分有希望,我不能更樂觀了!)」旁邊的教堂又再次傳來一鼓躁動,但似乎仍淹蓋不了她的一聲hopefu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