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群中老年同志,正是過去曾經批判婚姻制的同運世代,但如今他們擁有了選擇步入婚姻的權利。因為婚姻不是只有性,也不僅僅是一段親密關係的自由來去而已,而是我們的政治是否能夠平等提供每一個人的性公民權?是否能夠為所有人架構起社會福利的安全網?」
內文節錄:
為什麼要讀《性史》?性的歷史研究顯示,同性戀概念與現代異性戀婚姻體制,在歷史上幾乎是同步發展而成的。只不過,同志的性史往往從罪與罰開始,而且絕大多數是由男同志的性史寫成,從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不合法的性犯罪與婚外性,到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成家與婚姻平權立法,經歷了漫長的兩個世紀。
兩個世紀時間很長,而這篇巷子口文所能短短說出的只有一件事。如果你要問我,《性史》到底後來怎麼了?我會說,同志的性終於有了一席之地。這一兩百年發生的事,大概就是人口大餅上的那麼一點,約莫就是2%的現身,還有那2%背後的政治性。可是同性戀不再是一種醫學上的性倒錯或法律上的性犯罪,而是一種深具自我性別認同的性傾向。從2%到6%之間,重點或許並不在於那些可以裝得進數字裡的性(LGB),不在於我們究竟可以得到多少可信的同志人口,而是在於那些無法裝得進數字裡的性,時至今日不再被視為一種「性偏差」,這就是一種性別平權意義上的進步。但還有許多其他的其他(LGBTQAI+),仍隱藏在「我不知道」、「我不確定」或「我拒答」的答案裡面。
兩個世紀時間換來的進步,大約也就是那麼一步。同志的性,從婚姻的外面,走進婚姻的裡面。這中間也不免也引發一些討論,接受婚姻制,對同志來說究竟是不是一種進步?對出生在1967年英國同志除罪化前的世代來說,他們多曾經歷過同志入罪、逮捕拘禁的受害經驗,同時也是1970年代第一批公開出櫃的同運工作者,年少時代大多分享了激進女性主義者對父權制婚姻的嚴厲批判態度。如今得以合法走入婚姻,對早期同運世代來說,格外經歷過一番自我辯證。
從除罪以前,到同婚以後,英國經驗可以帶來的啟示或許是,對同志親密關係而言,婚姻只是一個選項,甚至可能還是最後一個選項。婚姻平權的重點不過是在於平等提供這一個選項,讓任何人都能合法享有相愛和分離的權利。試想,什麼樣的人最需要受法律保障的婚姻家屬關係?英國經驗呈現出中老年同志共組家庭的高度需求(大多數女同志在50歲結婚、68%男同志在65歲結婚)。而這一群中老年同志,正是過去曾經批判婚姻制的同運世代,但如今他們擁有了選擇步入婚姻的權利。因為婚姻不是只有性,也不僅僅是一段親密關係的自由來去而已,而是我們的政治是否能夠平等提供每一個人的性公民權?是否能夠為所有人架構起社會福利的安全網?
最後,我不由得想起一個畫面,英國《衛報》所提供的線上會員制交友平台(Guardian Soulmates),標語聽起來很有想像空間,就叫作「發現你的靈魂伴侶」,而且友善提供同性交友空間。愛無差別,或許我們每一個人所想要的不過是一個靈魂伴侶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