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錄:
當代對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的分類與定義千百種,在直與不直的巧妙平衡中,有學者提出了新的分類觀點!發展心理學家里奇‧沙溫—威廉斯(Ritch Savin-Williams)在新書《類直男:男性的性別流動》(暫譯,Mostly Straight: Sexual Fluidity Among Men)中主張,男性的性傾向除了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以外,更存在有「類直男」(mostly straight men)此一認同,並引據四十位受訪者的親身經歷佐證他的論點。
沙溫—威廉斯寫道,「我們都對『三大性傾向』不陌生——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我們大多數人都假定這三種性傾向囊括了宇宙中所有的性認同(sexual identity)。但新的性傾向定義脫胎而出了:類直男。」並主張「類直男」並不在少數。根據美國政府的一份調查,18至24歲的男子中有6%表示自己感到性吸引的對象大部分是異性,也就是將近一百萬個男性可能具有這樣的認同。沙溫—威廉斯補充,「然而這些男子還是被迫要選擇自己是異性戀、雙性戀或者同性戀」,並指出有四分之三的雙性戀男子將自己定義為異性戀,因為就算是小心地用「雙性戀傾向的異性戀」來描述他們的認同,對他們來說都「太Gay了」,這樣的限制與壓力導致這些男性沒有誠實定義自己性傾向的空間。
「類直男」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族群呢?沙溫—威廉斯定義道,「類直男」自覺有著穩定的異性情慾,卻也認知到他們自己有潛力去探索更多,且這樣的族群數量有成長的趨勢。一個「類直男」也許會輕微地或者斷斷續續地被另一個男性所吸引,甚至對其有幻想,自己可能對這樣的矛盾感到自在抑或不自在。「類直男」也可能是那些對女人明顯有性慾,卻拒絕異性戀標籤的男性。比起「異性戀」這樣的分類,他們寧可在光譜上游移,這樣會自在許多。
釐清「類直男」的定義之後,或許大家會疑惑,為何我們對他們的認識這麼少?沙溫—威廉斯表示,這是因為人們將性傾向視為光譜的歷史並不長,因此,過去幾個世代的男人並不容易碰到『類直男』這種自我認同。一份2015年的調查就顯示了不同年齡層間對性傾向觀念的明顯不同,千禧年世代(millennial)大多認同「性傾向有尺度可言,可能落在中間某處」,然而其他世代的成年人則偏向二元的觀點:性傾向「沒有模糊地帶,你要不就是異性戀,要不就不是」,因此這樣的議題現今才被大量討論也並不意外。
事實上,性吸引的模式千百種,有許多類型都尚未被命名。也因此,雖然性吸引和性認同兩者高度相關,卻仍具有一定的差異。人們仍傾向選擇使用和他們自身經驗最相近的詞彙,就像是「類直男」們大部分認為自己是「直男」,事實上卻不精確,因為人類的經驗比所有已知來描述自我的詞彙都來得複雜。
沙溫—威廉斯在提出「類直男」觀點前,也曾在2010年以另一本書籍主張:當恐同逐漸被消滅,性別認同的議題也將不再重要。然而,只要性傾向仍與權力結構相關,若不對自己的性傾向下定論會比被視為是異性戀來得更痛苦,性傾向的確認只會造成人們焦慮。沙溫—威廉斯也表示,若這些「類直男」仍然表示自我認同為異性戀或雙性戀,也該獲得應有的尊重。
GagaTai 嘎嘎台
https://goo.gl/aP1dxB
https://goo.gl/aP1dx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