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只看見異性戀的醫療環境與思維模式
內文節錄:
不可否認的,醫事人員的培育過程也與我們同處在一個社會框架。當整體社會無法自性別刻板印象中覺察進而改善時,依然存有預設每人皆為異性戀的前提,那麼醫療環境也必然存有類似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前述「陰莖插入陰道的才算性行為」的思維會存在的原因,因為過去社會並沒有提供我們有機會認識到非異性戀、非順性別者的經驗。
內文節錄:
不可否認的,醫事人員的培育過程也與我們同處在一個社會框架。當整體社會無法自性別刻板印象中覺察進而改善時,依然存有預設每人皆為異性戀的前提,那麼醫療環境也必然存有類似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前述「陰莖插入陰道的才算性行為」的思維會存在的原因,因為過去社會並沒有提供我們有機會認識到非異性戀、非順性別者的經驗。
而除了異性戀預設的刻板想像之外,對於性別二分的既有框架,我想跨性別的朋友,是最能深刻體會的。比方說初診單的填寫,性別欄往往就是跨性別朋友(或是尚處在性別認同不確定的朋友)會面臨的第一道難題:「我該寫自己認定的性別呢?還是寫生理性別?」許多跨性別朋友,就醫時也容易受到醫護人員以健保卡上註記的性別來稱呼「先生/小姐」。即便是在目前台灣社會逐步開放的氛圍裡,醫事人員在跨性別朋友糾正後仍堅持以其生理性別稱呼的例子,都還是有的。
總之,在面對這些缺乏彈性的醫療環境時,同志朋友是絕對能感受到潛在的價值態度,也因此對於出櫃會有更多的猶豫遲疑......
......若醫事人員還能在醫療處遇過程中創造友善的醫療空間(比方說最老梗的掛上彩虹旗),或在問診時避免以異性戀、順性別中心的方式進行,其實也都可以減緩同志朋友的不安與防備。比方說,表格的設計能否在男女二擇一的選項中有更多的安排(例如:其他?),或我們可將「你現在有沒有伴侶?」取代「你有沒有男/女朋友?」,甚至在問診之初就先告知「若你是同志,可以跟我說。」都是一種做法。若在同志朋友出櫃後,醫事人員擔心口語表達造成誤會,也能回應:「我對同志可能不太熟悉,若有造成不舒服的地方,可以讓我知道,我也很願意學習。」如此,都能促成醫病關係品質的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