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藝術世界的性別歧視有多嚴重?

女性在藝術界裡較少成名者或持續創作是事實,因此也造成女性藝術家成名後作品於藝術拍賣市場呈現物以稀為貴的效應;而拍賣市場裡,性別、階級、權力關係活躍地運作著。藝術從來不只是藝術啊~
報導節錄:
搞藝術已經艱難,如果是女性藝術家,情況可能更慘。有研究指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價值普遍被低估,不過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只要成功立足於藝術界,闖出名堂,女性藝術家作品的價值往往比男性高。
盧森堡大學分析了150萬份藝術品拍賣會紀錄,發現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成交價平均只及男性藝術家作品的47.6%。負責研究的盧森堡大學財務學系教授Roman Kräussl又率領團隊進行實驗,要求受訪者對藝術品評分,同時猜測作品是出自男性還是女性藝術家之手。結果發現,當受訪者認為作品由女藝術家創作,評分傾向較低,而部分用來測試的「藝術品」,其實是由人工智能造出來。
Roman Kräussl教授說:「今時今日,藝術拍賣仍然是男性天下,他們較大機會看貶女人的作品。很明顯,性別歧視這個問題存在於很多行業,藝術界不能倖免。」
報告引述藝術家Greg Allen的一句話:「要解釋為什麼女性藝術作品買得比男性差,難免引發一個冗長、複雜,甚至有點自相矛盾的答案⋯⋯但其實有一個很簡單但極不受歡迎的原因可以說明一切:因為那是女性的創作。」
-----------
Kräussl教授的團隊又進行兩個實驗。在第一個實驗,1000名受訪者要猜測藝術品的作者的性別,然後對作品評分。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傾向相信作品是出自男性藝術家。而當他們認為作品是出自女性之手,評分就會較低。這個情況在資金充裕、較常造訪藝術畫廊的男性受訪者尤其明顯。
第二個實驗涉及2000人。研究人員同人工智能藝術網站DeepArt合作,引用由DeepArt演算法「創作」的「藝術品」,再為每份作品「創造」出一名作者,男女比例各佔一半。在這個實驗中,受訪者對藝術品的評價似乎沒有明顯受到作者性別因素影響,但經常去畫廊的男性受訪者,仍是較傾向於把他們認為是男性藝術家的作品評為較高分。
-----------
不難發現,兩份研究所用的拍賣紀錄和畫廊資料,由年份到範疇都不同,導致研究結果稍有差異。然而,兩份研究都認為,女性要在藝術界創一番事業的確較困難。
Artnet與馬斯特裏赫特大學的研究指,雖然根據耶魯大學的數據顯示,自1983年以來,男女生入讀耶魯藝術系的比例是大致相同,但這並不代表畢業後的機會均等。數據顯示,歐洲和北美畫廊簽下的藝術家(仍在生的)中,女性只佔13.7%。
負責撰寫研究報告的Marina Gertsberg指出,畫廊傾向對新冒起的女性藝術家抱審慎態度,有的認為當女藝術家有了家庭,要照顧孩子家人時,難免窒礙其藝術事業。另外以往有調查顯示,當事業前景不明朗時,女藝術家較大機會轉行另覓發展。
不論男性或女性,藝術界從來都是由精英藝術家瓜分肥厚報酬,但女性藝術家的情況更嚴峻。在2000-2017年間成交的女藝術家作品中,91%是出自143人(2.6%)。也可以說,市場對於這一小撮女藝術家作品需求龐大。研究指出,扣除了明星/精英效應,女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場的成交價比男性平均有8%折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