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不叫玫瑰仍一樣芳香,稱謂、血緣並不重要,彼此的愛才是真正羈絆。」
報導節錄:
瑪莉亞和咪咪向來不刻意公開她們的性傾向,但並非出於隱瞞,也不是禁忌,只是單純覺得這很自然,沒必要特別討論。
瑟班受這樣的教育長大,從不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同,他有時甚至會帶點挑釁、很驕傲地告訴別人自己有兩個媽媽。
直到4年前,法國社會激烈討論同性婚姻,在各種敵視謾罵中,他才意識到自己真的被某些人劃分為「另一種人」。
「那是第一次、突然(覺得自己不一樣)」,他說,法國的恐同本來是隱性的,大家也許心裡排斥、嘴上不說,但4年前爭論時,社會釋放大量恨意,「很多人對我們的家庭指指點點」。
許多反同婚派以「捍衛孩子的權利」為論點,反對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侶領養孩子,瑟班以同性雙親養育長大的孩子身分指出,生物學上當然需要一男一女才能孕育孩子,但並非所有孩子都有父母,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或者父母早逝。
「他們只是想強迫我們相信自己有問題,要我們為自己沒有一個正常的人生而感到痛苦。這很虛偽,他們根本不在乎權利,只是也許基於宗教或道德理由,要捍衛一個不知何謂的典型,根本不是為了我們著想」。
瑟班認為,法國承認同性婚姻是很好,但為德不卒,「法國的錯誤是,只談同性婚姻,而不去探討家庭是什麼、人的權利是什麼、女權是什麼」,因而未能達到真正的平等。
舉例來說,咪咪與他的生母瑪莉亞在一起30年,因為沒有登記結婚,咪咪的名字無法列入戶口名簿,法律也不承認咪咪是他的母親之一;但異性伴侶對孩子的親權,卻不須登記結婚就能獲得承認,這對同性伴侶就是一種歧視。
#民法圓同婚虹帖傳幸福 #婚姻平權 #拒絕專法 #拉媽 #同志家庭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29233850602080/
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6180056-1.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