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生長過程中都有可能面臨到性別、性向的自我認同議題,如果真心為了下一代好,應該盡可能地在教育中提供多元資訊,身邊的師長親友能持正面態度與孩子討論,使得認同過程中減少一些徬徨與憂慮。
報導節錄:
近年來,反同團體更採取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要求台北市政府提高家長代表在性別平等會員會的席次。其中,「守護台灣聯盟」也連續投書各大媒體,藉由主張他們的「家長」身份,強迫推銷他們的宗教反同立場。他們號稱是「家長」,但似乎反同宗教的身份才是他們反同的動力。他們號稱要守護孩子,但看起來更像是在守護他們反同的信仰。
他們的策略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把家長身份無限放大,大到其他不同意見的人都要通通閉嘴,正如同他們最喜歡的口號「子女教育,父母決定」。然而,在這種家長優先的邏輯底下,這個社會根本就不需要再討論任何教育政策,學者專家、教育工作者也不必插嘴,全部留給家長決定就好。
前一段時間,我曾經在其他媒體與「守護台灣聯盟」成員回應他們的觀點(請見拙作1、2、3),我的主要論點是:同志或性別運動團體從來就沒有反對家長的教育參與權,至少我個人是支持家長的教育參與權,但家長的教育參與權不應該被無限上綱,甚至把教育參與權說成為一種法律特權。事實上,我國《教育基本法》有清楚定義家長的「協助」、「輔導」角色,並且有參與的界線,但反同團體卻一再誤導視聽,將教育參與權超譯為家長對於教育政策的優先決定權,甚至繼續跳針主張立論不明的家長「天職」和「天賦人權」。
容我再問一次「守護台灣聯盟」的成員:如果你們真的那麼愛孩子,為什麼不讓孩子學習具有學術、教育理論基礎的性別知識?或者,至少在有公信力的學術證據基礎之上,平等地和其他公民辯論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