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周日專題】戰場上的禁戀六年修正果 揭性小眾難民難覓容身之所

LGBT人權和婚姻平權要持續地在世界各國推動,使同志朋友的婚姻、愛情都能少點阻力
報導節錄: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赫雷比德(Nayyef Hrebid)因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毅然加入美軍擔任翻譯員。他被派駐的中部城市拉馬迪(Ramadi),每天都有士兵、民眾被路邊炸彈炸死或被狙擊手射殺。
赫雷比德也許從沒想過,在這殘酷的戰場中會遇上美好的事。有一天,他在軍營偶遇伊拉克士兵阿拉米(Btoo Allami),一見鍾情大概是這麼一回事。
赫雷比德不知道的是,對方同樣被他深深吸引。然而他們誰也沒有透露這份情感,畢竟同性之愛在伊拉克並非可以隨便宣之於口的事。
兩人在一次聯合行動中認識後,不時相約晚飯、聊天,分享耳筒聽音樂,感情與日俱增。兩星期後,阿拉米再也按捺不住向赫雷比德示愛,赫雷比德聽後默不作聲,只是靠近阿拉米吻了對方。
這一吻,令阿拉米開心得兩天吃不下飯,也從此扭轉二人的命運。
赫雷比德是同性戀者的消息很快傳揚開去,加上當時身處美軍陣營,他的名字很快被伊拉克武裝份子列入暗殺名單。赫雷比德深知沒可能再待在伊拉克,遂向美國政府申請政治庇護。由於他為美軍效力,半年後便獲發簽證。2009年9月,赫雷比德無可奈何遺下阿拉米,孤身前赴美國西雅圖。
誰也沒料到,這一別便是四年。
縱使分隔十萬八千里,赫雷比德與阿拉米的心始終緊緊連在一起。他們每天通電互訴相思之苦,期間阿拉米的家人無意中聽到二人對話,揭破其同性戀者身份。家人不只逼他結婚,更威脅要殺死他。
今次輪到阿拉米不得不逃命。他在2010年11月抵達黎巴嫩貝魯特,先後向當地聯合國難民署(UNHCR)申請美國及加拿大政治庇護,然而多次面試也沒有回音。阿拉米終究還是要生活,依靠鞋店工作每月賺取250美元微薄收入,加上赫雷比德的接濟過活。
日子雖苦,但他們仍然能夠苦中作樂。每天藉視像通話,約定時間隔著鏡頭一齊玩煮飯仔、不理時差共晉早/晚餐之餘,不忘交換情信、禮物。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至2013年,加拿大政府終於接納阿拉米的難民申請。阿拉米落腳溫哥華後,兩小口的距離大大縮短至225公里。
2014年情人節,他們決定在溫哥華共諧連理。由於當時美國華盛頓州已承認同性婚姻,赫雷比德隨即以丈夫身份為阿拉米申請簽證,翌年一同前往蒙特利爾面試,負責人只用十分鐘便批出申請。
輾轉六年,兩人終於在美國團聚、展開新生活,並在當地補辦婚禮。儘管他們沒法再回到家鄉伊拉克,但已在對方身上找到最安全的避風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