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第十屆華語紀錄片節 — 台灣紀錄片的力量

此篇評論介紹了多部於第十屆 華語紀錄片節 - Chinese Documentary Festival 參展的台灣作品,期待台灣未來越來越多的紀錄片能量。
內文節錄:
《牧者》 — 同志團契的延續和堅持
「同志」至今仍是一個社會面對的議題,盧盈良執導的《牧者》講述一位在香港因設立同志團契而被受排擠的黃國堯,與妻子一起到台灣接手女牧師楊雅惠的同志教會。影片透過導演從楊牧師遺留下來的自傳,十五分鐘的簡短篇幅,捕捉著同志在教會裡被受忽視(或是歧視)的情況,片中紀錄了一位女同志的親身說法,對被教會的排擠而感到失望,但他們仍然一直地掙扎,在社會裡尋找求存。
---------------
《日常對話》 — 與母親之間的對話
這次紀錄片節中唯一一部選看的台灣長片作品 — 從現實走進電影裡,導演站在個人客觀看焦點角度,然而… 黃惠偵在《日常對話》中,卻以主觀的角度,描寫著她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母親是一名女同志,黃惠偵跟母親之間的關係,似是建了一道牆,隔著之間的母女感情,然而當在一段的對話,解開了彼此的心扉,才明白彼此之間的感受。
影片早前已在銀幕上看過,那時已經被深深的感動,黃惠幀利用她跟母親之間的一段對話,與她跟女兒之間的感情作為兩段母女情的對比,反映著母親與女兒之間,是需要多一點的溝通。觀看電影之時,作為兒女的,也會感受到一直跟母親似乎真的不多對話,簡單的幾句其實已經可以建立著彼此緊扣的細膩關係。
台灣紀錄片就是有一份很強烈的力量,不同的作品中能夠看到不同導演以他們的獨特手法,舖排著對自己國家所曾經面對或是現在的景象,充滿著寫實的舖陳,紀錄了真實的一面。從導演們的視野角度,讓更多對台灣大概不太認識的觀眾們,從這些紀錄片的作品裡,會有更深的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