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戲劇中出現的角色性別比例時常會有所爭議,也常會看到好萊塢戲劇中為了平衡性別、種族、性少數比例而在其中安插特定角色,然而這樣真的就做到性別平衡了嗎?替角色冠上的性格特質常常也落於父權的刻板印象裡,此篇評論點出了以女性角色為主的戲劇也常常是複製父權的幫手。
「別忘了, Buckley 對 Catrin 的鼓勵,是『妳比所有人都做得好』,而非『妳做得好,和其他女人不一樣。』」
報導節錄:
當我們談論電影中的女性視角時,我們談論的是什麼?究竟什麼是女性視角?
若說女性視角就是偏向感情細膩的角度,或是「與男性視角相反的角度」,豈不正犯了性別定型的錯。且看《末日先鋒:戰甲飛車 (Mad Max: Fury Road) 》 T-boy 式女主角芙莉歐莎率眾女子一路沙塵滾滾,殺出生天。這種粗獷的公路電影風格,以女性角色為主線,究竟算是男性視角,還是女性視角?
若說只要主角是女性就叫做女性視角,那麼太多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卻散發出濃烈的所謂「男性視角」氣息——還記得《小時代》嗎?四個女性主角佔據銀幕,林蕭所為之奮鬥的,是成為傲慢男上司的合格助手;唐宛如在整齣戲中因容貌平平卻追求年輕英俊的男生,成為被取笑的角色。正如 The Atlantic 所批評的:該片迎合的是男性對女性欲求的幻想,將男性的自戀、男性對父權以及對女性身體控制的慾望,扭曲為女性自身的追求。這和《編寫美好時光》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取態,差天共地。
可見,所謂女性視角,從不能定性為「感情細膩」等刻板印象,而「主角是女性」更不是女性視角的充分必要條件。當我們並不滿足于「只要主角是女的就好了」,當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其實仍在將男性對女性的想象和控制慾投射到銀幕上,而令我們感到不適、覺得「這裡似乎出了問題」時,或許,女權主義可為我們提供一個較好的答案——所謂的「女性視角」,與其說「只要由女性角色出發就叫女性視角」,不如說是一種「女權主義的視角」:不單只由主角性別去決定這是否是女性視角的電影,而更取決於該電影是否將女性視為與男性同樣平等自由的人。《編寫美好時光》 Buckley 對 Catrin 被情人改名感到不值,一句「妳的自尊心去哪裡了」,出自男性之口,卻說著平等之意。
怎樣避免偽「女性視角」?要注意的是,著名的 Bechdel Test 顯然是不夠的。比如,一種「例外」式厭女機制,在不少中韓影視作品中大行其道,以「女性視角」為名,行「再生產性別歧視」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