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卸下「出櫃童話」的夢幻面紗,走入與父母短兵相接的真實人生

「櫃內生活雖然沒有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但其實也享有了另一種不被干預的獨立與完整,這會帶來多大的自由與解放。」
引自內文:
十年過去了,整體同志的處境有了具體的改變;同志社群之間分享的家庭故事也越發多元,孽子逆女不再是唯一的結局。我們聽見了很多出櫃故事的美好發展,父母的支持,家族間的理解,甚或是父母在子女出櫃前就主動了解認識同志文化,回家「靜待」子女準備好後出櫃。這些美好結局不再是童話故事般夢幻不可及,而是發生在同志社群的日常小事。(所以不要再一口咬定你的父母一定不會接受你,在這逐步開放的時代,誰能說得準?)
然而在這個後童話的時代,我們也都知道公主王子的結局不再停留在結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他們是否幸福快樂,真正的考驗都來自結婚之後。出櫃也是如此。在過去我們的想像中,出櫃的完美結局總停留在爸媽含淚接受、從此不需隱藏自己、爸媽對子女一視同仁、有了愛人可以帶回家,和其他異性戀兄弟姊妹完全一樣。
但當這樣的情節逐漸稀鬆平常,童話轉變為現實情節,我們逐漸了解到,出櫃後的生活不一定是那麼完美。我們聽過有些媽媽無奈地說:「我都已經接受了我孩子的身份,為什麼他還是不願意跟我談心?」但也聽過更多朋友出櫃之後,才發現原本父母從來不需要知道他週末在哪裡玩樂,出櫃後為了讓父母安心,連去夜店小酌都要報備與交代。
後來我們漸漸理解,如果除了同志身份之外,你都符合爸媽的期待,那麼也許出櫃只是親子關係裡的最後一關;如果不是,那麼在爸媽接受你的同志身份之後,你要面對的就是自己跟你父母之間真正的差異。有沒有想過,也許你本來就想長成跟你爸媽是不一樣的人,從工作、擇偶到生活方式,你們的價值觀本來就有落差,你想要的未來不會是爸媽想像一個同志可以有的未來,於是他們繼續把手伸進介入你的領域,這次不是扭轉你的性傾向,而是你其他的一切。
親子關係內的雙方終究要長成兩個獨立相異的個體,這在講究家庭關係的華人文化裡已經很難得了。同志身份過去在親子關係中是一道隔絕的牆,但其實也是道保護牆,櫃內生活雖然沒有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但其實也享有了另一種不被干預的獨立與完整,這會帶來多大的自由與解放。而當同志身份這道防線撤下時,如果爸媽不懂得放手讓你成為獨立的個體,反倒依著你的同志身份,提出種種無法反駁、難以抵抗的生活建議,這種出櫃究竟是解開身份在家庭的束縛,還是套上更緊身的一套枷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