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出櫃」的歷史淵遠流長,但原意與我們所知大不相同

報導節錄:
事實上,「出櫃」的概念可比29年的歷史來得更久遠,雖然在最初它所指涉的並非現今的意涵。
學者指出,「出櫃」最早並非指同性戀公開向大眾現身,而是指同志圈內的現身行為。「出櫃」這個詞的使用已有相當長的歷史,直至今日,它仍是被用來描述上流社會年輕女性初入社交界以及被介紹進入適婚單身漢圈的現象。根據歷史學家喬治強西(George Chauncey)在《同志紐約:性別、都會文化及男同志認同圈的塑造》一書中的記載,二戰以前一群菁英階級的男同志在變裝舞會上「出櫃」,該變裝舞會是效法紐約上流社會年輕女性的舞會而來的。
1931春天《巴爾的摩非裔美國人》週刊上的一篇文章在開頭寫道,「小鮮肉們初於同志圈登場現身,是巴爾地摩第八屆『花花派對』的重要特色。」
今日我們所指的非集體性、更富個人意涵的「出櫃」,正是從上述的集體出櫃歷經數十年演變而來。雖然如此,變裝派對的概念並未消失。強西提到,這意味著「出櫃」從最初的限定意涵逐漸口語化。如果要「出」櫃,你必須先「在櫃中」。
那麼等號的另一邊是什麼呢? 人們並不清楚「衣櫃」與「現身(coming out)」之間的連結始於何時,但在1960年以前兩者並未被廣泛連結使用。實際上,強西的研究結果發現,20世紀前期的小說、日記或書信中,並沒有「衣櫃」這樣的用語,當時的人們採用別的語彙來暗喻:
舉例來說,許多男同志解釋他們為了在一個充斥著敵意的社會生存,必須帶有雙重身份,就像反覆戴上面具、拿掉面具一樣。這並非指男同志們自我隔離,而是說明了他們有需要且有能力在不同的身分和生活型態中轉換。一個是「直」的,一個是「彎」的,就好像把自己的頭髮梳得直挺挺,然後又把讓它回歸原狀一般。透過「把頭髮弄直」——男同志們將自己的感情生活隱藏在異性戀的敵意眼光下,但這並非彼此隔離,而是像他們說的,他們經常會「留下線索」,而只有同是男同志的才會注意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