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愛滋病歧視簡史(一)對抗全校的少年:田啟元與雷恩懷特

大眾對於男同志、愛滋病的汙名化觀感仍屬大宗,醫療政策也較少有去汙名化的公開宣導,然而這樣的歧視容易使受感染者恐懼於面對疾病,也不敢向他人尋求協助,承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
報導節錄:
1984年的冬天,首名染上了愛滋病的外籍旅客來到了台大醫院,開啟台灣對抗愛滋病的歷史。隔年衛生署成立「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小組」,呼籲大眾注意同性戀、雙性戀的男性,以及靜脈注射毒品者。由官方的呼籲中可發現,台灣的醫界深受美國媒體影響,即防疫策略上要求關注同性戀族群。醫學的權威加上當時台灣社會對同性戀族群的陌生,加重了不友善的氛圍。隨著官方呼籲和媒體炒作,台灣民眾也逐漸將愛滋病烙印在同性戀身上,越綁越緊,直至今日。
---------------
而醫界在研究「為什麼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的人數這麼多?」的過程中,也常不自覺地從同性戀聯想到肛交,進而聯想到愛滋病,因此過度延伸成「男同性戀=愛滋病患者」或「肛交=不正常性行為」(下圖)的結論。所以在台灣的防疫史上,可發現初期的宣導都是將同性戀視為危險的疾病帶原者。政府和醫界的防疫政策,儘管立足於預防的角度,但也加深了民眾的誤解和愛滋病的汙名化。
以現今的觀點而言,疾病防治應該要宣導「高風險行為」,並教育民眾如何消除風險;然而當時政府卻將同性戀族群視為愛滋病患者,更進一步地醜化為罪惡和不正常的人。此舉打壓了少數族群的尊嚴,也造成了數十年來的歧視和對立。因此在台灣的社會中,提到愛滋病時,容易在民眾腦海中聯想到同性戀者、毒癮、性濫交或死亡,這些因子交織、混合成了一種負面的形象4。這種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錯誤認知,造成了許多人的悲劇,台灣的田啟元、美國的雷恩懷特(Ryan White),就是歧視下的犧牲者。
那名「行為不檢」的師大生——田啟元
1987年,一名剛考上師範大學的學生田啟元,在就讀前夕發病,經勸阻後自願休學。一年後,田啟元向師大申請復學,儘管當時已明白日常生活並不會傳染愛滋病5,但師範大學依舊拒絕田啟元的復學申請。此時我國最高的衛生主管機關衛生署開始介入紛爭,衛生署去函要求師大重視學生就學權益,同時派員親往師大溝通,不料師大的回覆卻是必須得先了解該生是否因「行為不檢」而被感染,再依此做處分。
從師大的回應裡可以發現到,當時的師範大學並非站在「保護師生」、或是「田生是否有資格就讀」來考量此議題,而是單純以學校的名譽為依據。以校方高層從自身面子出發的邏輯,不論是以當年或今日的眼光來評斷,師範大學當時的決策邏輯都令人搖頭嘆息。
最後田啟元提出自白書,聲明至師大就學後,一切行為「正常」,師大才同意田啟元復學。師大更因此事,訂出全體新生必須檢驗愛滋病,若證實感染,則一概不准入學的歧視規定,飽讀詩書的學校管理者,卻成了歧視的壓迫者,令人不勝唏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