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跨性別」,是她一生最難撕掉的標籤──專訪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吳伊婷

「真正的平等可能沒辦法在我有生之年達成,所以我對要倡議多久、未來怎麼規劃沒有設限,只能盡可能的一直做下去,雖然不知道後面有沒有人接棒,但起碼沒有遺憾。」──吳伊婷(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內文節錄:
從心理層面來說,跨性別者不是「選擇變成」另一個性別,而是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
「社會上有九成的人際互動建立在社會性別之上,但政府卻要求,證件上的性別必須與出生性別掛勾。」吳伊婷說,「平常在路上,沒有人會脫下你的褲子來確定你的性別啊,但為什麼國家要用那麼隱私的下體來斷定一個人的性別?」
而變更性別的規定,也牽涉到身體自主權,「為什麼我的身體長什麼樣子要由國家來決定它?」,這也影響到生育權,因為無論出生性別是男性還是女性,做了手術以後就不能生育了,對想要生兒育女的跨性別者其實很不公平。
因此,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呼籲台灣政府比照全世界最友善跨性別的國家──阿根廷,跨性別者只要填寫資料,前往法院公證,就可以更改性別欄位,無須手術,也不必經過精神科醫生鑑定。
2013年,衛福部率先給予友善的回覆,認為更改法定性別不用先進行手術,也不應該由精神科醫生鑑定。2014年,立法院也終於通過「更改性別不需要經過手術」的規定,要求內政部必須在一個月內廢除原有的行政命令。
當時,吳伊婷以為她們終於勝利了,但這個法令,送到實際執行的內政部,內政部的做法卻是,提出更嚴苛的變更性別條件:要求變更性別的人不能已婚、不能有子女、還必須經過諮詢委員會的鑑定,雖然免除了手術之苦,但種種條件卻讓變更性別更為艱難。
後來,內政部甚至表示,因為「社會尚未取得共識」,打算推出「變更性別民調」,依照民調結果再決定配套措施。這些缺乏性別平等概念的政策,在跨性別團體的嚴厲抗議下,最後都不了了之,立法院難得的友善決議最後也退回原點。
  
政府所謂「還沒建立共識」,其實反映了社會大眾對跨性別者的刻板想像及歧視。

「有的人會覺得跨性別是變態,覺得我們會去騷擾別人、會去偷內衣。很多社會新聞也這樣呈現。」吳伊婷解釋,「性別議題裡有很多行為,跟跨性別不一定有關,但許多人會把它跟跨性別連結在一起。」
「大部分時候,我演講的投影片有2/3都在講性別平等。」而這樣的倡議策略,確實奏效。吳伊婷說,如果面對男性,她就會提出「男性需要承擔家計」「男性需要養老婆養小孩」「過年會被問賺多少」等令人窒息的社會壓力,這時候,連比較不關心性別議題的男性,都會被她的「同理心說服法」給說動,在台下「是是是」的猛點頭。
除了用同理心切入,吳伊婷也很重視「現身」。太多的誤解其實來自於陌生,當她以跨性別之姿面對群眾,「對聽眾來說,我光站在那裡,他們發現原來我不是什麼『妖魔鬼怪』,他們的心裡的恐懼就會卸除一半。」
但性別議題如此龐雜,吳伊婷說,她並不奢求聽眾們經過一場演講後,就對性別議題全然了解,「不過至少,他們能學會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