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問卷在問題意識、設計、受訪者之間的掌握需有嚴謹的把關,雖然不能完全達到價值中立,但是應該保持學術研究的原則,如此得出的結論才有意義。中研院身為國家的最高研究機構,提供的問卷竟然破綻這麼大,對於國家的知識生產和政策導向是需要正視的危機。
報導節錄:
很多人認為故事是個人、主觀的,而調查統計是客觀、結構性的。社會科學家以為藉由將問卷標準化,給予受訪者相同的刺激,來比較反應的不同,就能保證方法的客觀性。殊不知若沒有反省,問卷的題目本身,通常並非價值中立的,而題目的設計,經常已經預設、左右了答案。女性主義知識論就批評這種素樸的實證主義,將客觀性建立在操作方法的技術層次,忽略了知識生產行動自身所處的社會情境。
以上述題目為例,無論修改民法或另立專法,其牽涉層面頗廣、迭有爭議。但是研究者無意或刻意地將修改民法的選項以負面舉例,而訂立專法則以正面舉例,其引導性昭然若揭。經過受訪民眾在臉書上表示不滿之後,中研院隨即發表聲明仍辯稱題目設計並無不當。這則聲明不但沒有釐清民眾的疑慮,反而更凸顯研究者的盲點。但在臉友大量留言舉證理由後,中研院看到自己站不住腳,於是宣布將此題目從調查中移除。
這則事件暴露了臺灣最高研究機構的學術危機。該社會調查,出自有豐富研究調查經驗的社會所,經過層層討論審核與試調的關卡,為何仍然出現違反問卷調查基本原則的題目設計?後又經民眾舉證,這則題目與基督教下福盟的問卷題目完全相同。這一方面存在研究倫理爭議,一方面反映了學術研究者可能因為情感、信仰的因素,導致對某些現象的理解產生盲點。
自由評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