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運動場上無形的障礙賽

就在世大運熱鬧登場前幾天,南非選手Semenya在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800公尺項目摘金,國內中央社報導這則新聞時,卻用了「性別惹議女將」這樣的標題(如截圖所示)。
  
如同泛科學新聞網報導所指,運動場上間性人選手的性別總是一再被放大、遮蔽了他們的努力。強迫選手接受荷爾蒙注射,甚至曾有必須進行手術否則不能參賽的規定,更是非常不人道且違反人權價值的做法。
  
「惹議」這個被新聞媒體浮濫使用的字眼,又傳達了什麼價值?為什麼一個人天生自然的生理狀態要被冠上「惹議」的評價,而不能好好欣賞他在運動場上的成就?真正該重新被檢視議論的,應是那套僅接受二分法的性別框架。
  
  
內文節錄:
2008年,一位南非女子田徑新秀卡絲特‧塞門亞(Caster Semenya)竄起,再度將體壇的性別爭議帶到高峰。她初次參加世界青少年田徑賽便以2分4.23秒的成績取得冠軍,隔年又在世界田徑錦標賽打破自己的紀錄,以1分55.45秒的成績贏得了「全世界跑得最快的女子選手」這個名符其實的頭銜。
  
起初,由於她天生低沈的嗓音、粗壯的肌肉,討論她是否服用禁藥的輿論四起。接下來,國際田徑總會和奧委會立即要求她接受性別檢測,並發現塞門亞體內的睪固酮含量偏高。最終的檢測結果認定塞門亞體內沒有子宮與卵巢,而是有睪丸的雙性人。
  
依據2003年的「斯德哥爾摩共識」,她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以及兩年以上的荷爾蒙治療,才能重返她熱愛的田徑場上。但包含田徑比賽在內的許多運動項目,選手的黃金巔峰期有限,錯過了就幾乎等於放棄職業一途。因此,在收到奧委會禁賽通知之後,她一邊思索要成為女性或是男性、一邊與教練枯等奧委會進一步的決定。
  
......2005年,國際奧委會通過更新版本的雙性人/跨性別人士參賽相關指引 [6]。原本,雙性人/跨性別人士必須要接受生殖器整外手術,加上接受兩年以上的荷爾蒙療程,再通過性別檢測才能參賽。根據2005年的修正版本,生殖器整外手術已明文改為「非強制性」,而且雙性人/跨性別人士能夠無條件參加男子組賽事。而如果雙性人/跨性別人士希望報名女子組賽事,必須將血清中的睪固酮含量於比賽一年前測試時,控制在10nmol/L以下,以符合參賽資格。
  
幾經考量過後,賽門亞同意接受荷爾蒙治療,她服用了睪固酮阻斷劑。儘管許多媒體在日後每一場比賽中依舊反覆提起她的「非傳統性別」競爭優勢,並拿來大做文章,但賽門亞畢竟順利回到她所熱愛的田徑場上。
  
於一連串的折磨後接受訪問,她向記者坦承自己的心路歷程:「我最私人和最隱秘的部分受到毫無根據的、侵略性的審查。這不僅侵犯了我作為一個運動員的權利,更侵犯了我最基本的人權,包括我的隱私和尊嚴。」但至少,如她所言,這些性別鑑定的插曲已是過去式了,身為一名專業運動選手,她未來將持續專注於自己的速度和體能訓練。
  
直到今年為止,科學家無法找到任何直接有力的證據,證明雙性/跨性別者在運動場上擁有高於一般選手的競爭優勢。
  
然而,類似賽門亞這樣的選手,每一次出賽都必須面對先天生理優勢的質疑;只要她還在田徑場上,便難以擺脫「背後的努力受到低估、贏得的獎牌蒙上灰塵」的宿命......因為真正的荒謬,來自某些對運動選手的付出視而不見,卻永遠只看得到性別的觀眾。
  
#陰陽人 #間性人 #性別 #intersex #運動
    
PanSci 科學新聞網 http://pansci.asia/archives/1248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